佩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種玉器,其特點是個體較小,大多有可穿線的孔洞。佩玉的種類較多,如玉玦、玉鐲、玉剛卯、玉牌、玉帶鉤等。有的成組佩帶,有的單獨懸掛。
玉玦
是人的耳飾,形似小玉璧,但有一缺口。新石器時代玉玦多光素無紋,商代的玉玦常為蟠龍形制,首尾相向,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龍紋、云紋、鳥紋等,春秋戰國出土的玉玦較多,形制較小,外徑在 2-5 厘米之間。戰國以后,玉玦不再流行。
玉鐲
玉鐲自古以來是人們最基本的腕飾之一,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已見有出土,大汶口文化玉鐲呈外方內圓形,春秋時期玉鐲為扁圓形,唐代有鑲金玉鐲,發展至宋代玉鐲呈圓環形,內平外圓,光素無紋,明清玉鐲多見裝飾,如聯珠紋、繩索紋、竹節紋等。
玉觽
是一種微曲的錐形器,最初它是隨身攜帶。用以解結的工具,后來成為佩飾,表示成人的象征。自新石器時代至漢代,歷代不衰,但漢代以后不復見有。
玉韘
玉俗稱“扳指”,圓筒狀,可套拇指,初為射箭時鉤弦的用具,后專為佩帶。早期見于商代,至漢代逐漸變成一種佩飾,失去了一種實用功能。宋至清代出現仿漢的形玉佩,形制略異,裝飾亦有很大不同。
玉剛卯
又稱玉嚴卯,長方體,中有孔,可穿繩佩掛,器面刻吉祥語句,用以驅邪,是古代的護身符。漢代流行,一般長約 2 厘米,寬約 1 厘米,后世有仿品,但于漢代風格迥然不同。
玉帶板
玉帶是一種由數塊乃至十數塊扁平玉板鑲綴的腰帶,是古代官品位的標志。玉帶有方形、長方形、桃形等,表面常雕琢各種圖案的玉帶始見于北周,一直沿用至明代,清代廢除玉帶制度。
玉牌
呈方形或長方形,器表淺浮雕或鏤空雕刻各種圖案與文字,有孔可穿繩佩系。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,清代多有仿明之作,亦有刻“子剛”款的偽作。
深圳金玉尚品珠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
聯系人:陳先生
電話:13713728960 0755-28248162
郵箱:175265134@qq.com
網址:www.theopeningacts.com
地址:深圳市龍崗區園山街道長金路26號B棟5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