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信息的逐漸明朗,人們總算搞清楚了貴州和田玉產地的一些基本情況:所謂“黔南某地”實為羅甸縣,甚至具體到了羅甸縣紅水河鎮的一個小村莊關固村;貴州是否“夠格”出產和田玉也搞清楚了:根據新國標,凡是透閃石含量達到一定程度、可以鑒定為軟玉的物質,都可以稱為和田玉。以前我國就有青海、臺灣等多個產地的和田玉存在,甚至國外還有韓國和田玉、加拿大和田玉……現在多出個貴州和田玉來,似乎也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。
那么,貴州和田玉的玉質如何,與新疆和田產的和田玉相比又有何優勢與不足呢?通過與當地的玉料銷售商反復溝通聯系,并對其提供的圖片進行對比分析后得出初步結論:貴州和田玉的油潤程度遠遜于新疆和田玉,外觀顯得比較干,缺乏溫潤的感覺不說,透明度也很低,并且有明顯的瓷感。貴州省地礦局的化驗結果也顯示,貴州和田玉的透閃石含量為 60%~70%,明顯低于新疆和田玉 90%以上的比例,甚至不如青海料以及遼寧岫巖縣產出的透閃石玉(俗稱老玉,細玉溝產出的籽料稱為河磨玉)。但不管怎樣,在和田玉料越來越稀缺、價格日益高漲的今天,新發現的軟玉礦無論如何也會對玉石市場產生一定力度的沖擊吧?
沒想到,筆者的疑惑在古玩城一眾老玉石面前顯得不值一哂:和田玉“溫潤而澤”,貴州料(他們不愿叫貴州和田玉,只稱其為貴州料)的溫潤在哪里?和田玉器“玉振金聲”,貴州料即使加工成手鐲敲擊起來其發悶、暗啞的聲音也與石頭無異,即便鑒定證書寫上了“和田玉”仨字,真正玩玉的人也不會認可,甚至視而不見的。
倘若不能做到眼見為實,空口白話可能會與事實存在不小的出入。為掌握第一手資料,在實在抽不出時間去產地考察的情況下,我決定先從網上郵購兩塊貴州和田玉“上眼瞧瞧”,再與和田出產的和田玉進行實物對比,看看究竟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。
選購、討價還價、下單……不到一周時間,貴州和田玉寄到了。打開一看,一如賣家提供的圖片:比較白的那塊明顯發干,確實找不到新疆和田玉那種令人愉悅的溫潤感,甚至有同事戲稱為“塑料”;翳糖的那塊好一些,看起來還有些油性,與新疆且末、若羌產的某些料子還真有點像。自測了一下密度,偏白色那塊只有 2.88,尚未落在和田玉 2.9~3.1 的范圍之內,大約是因為透閃石含量較低所致;翳糖的那塊實測密度 2.93,符合和田玉的密度標準。當然,送鑒定的結果則無一例外都是和田玉。
再與商家聯系時,他的解釋很有點意思:現在的礦點位于半山腰上,離山下的紅水河還有相當距離,玉石發干不難理解。一旦將來開采到山腳下靠近水的地方,肯定就油潤多了。另外,他個人的看法是,貴州料純白色、青白色以及翳糖料意思都不大,帶翠的料子才是貴州和田玉中的極品:“翠色不僅綠而且陽,這正是喜歡綠色的玩家與商家共同追求的!”他這么一說,也勾起了我對帶翠的貴州料的濃厚興趣。看來,什么時候還真得弄幾塊來欣賞欣賞。
在仔細觀察那兩塊貴州料時,突然想起大約兩年前買的一塊山料,看上去與這次郵購來的偏白料子很有些相像,趕緊翻箱倒柜找出來一看,果然是一對孿生兄弟!難道,兩年前貴州料就已經在市面上出現了?要不,又怎么會“移步”到了我的柜子里?雖有些疑惑,但一想到貴州玉實際上已經被人發現并且悄悄開采了一段時間,之前那塊料子“出身”貴州不僅有可能,而且可能性還真不小。
深圳金玉尚品珠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
聯系人:陳先生
電話:13713728960 0755-28248162
郵箱:175265134@qq.com
網址:www.theopeningacts.com
地址:深圳市龍崗區園山街道長金路26號B棟507